今年巴展开展之前,有媒体引用一位瑞士钟表业退休人员的话称“瑞士钟表已经没有创新”。此话一出,的确让不少人感到惊讶。
对于该问题,在今年的巴塞尔展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独立制表师称 “的确,对于某些品牌来说,在他们的产品中我们已经看不到所谓的创新。但也不尽然,少数品牌还是在不断推出富有新意的作品。你看一看我们五号馆,你能说瑞士钟表没有创新吗?”他反问道。

我们在巴展主展馆里看到,与以往几年相比,市场上的主要品牌在今年发布的新品中有较大创新突破的表款的确不多,大多数表款只是在材质和设计上进行了更改。这一点作为多年参加巴展的业内人士们的感受应该尤为深切,但愿还有部分品牌保留了一些惊艳的新品留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
也许在爱表人的眼里,那个用白色帐篷搭成的“简陋”的5号馆里的腕表,它们所呈现出的精彩和光芒远比1号馆里的豪华装修和耀眼灯光要来的更让人震撼。
过去的一年对于奢侈品行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对很多名表品牌来说更是如此。在名表销售普遍放缓失去销售支撑的背景下,有些品牌开始减缓新品开发进程、减少在新品研发上的投入也变得可以理解。
面对相同的市场背景,我们也看到某些品牌有些并不相同的做法。他们加大了从新品开发、渠道拓展、市场推广等各环节的投入,展露出一股来势汹汹、势在必得的架势。看来,他们从目前市场上看到更多的是充满机会的那一面并决定来个逆流而上。

2002年,ETA宣布要在2005年停止提供机芯给SWATCH集团以外的表厂后遭到众品牌的抗议,在瑞士联邦公平交易委员会出面协调下,于2004年底达成机芯供应量逐年降低的具体操作办法。
关于EAT减少对外供应机芯一事,有人片面的认为是SWATCH集团为了减少其它品牌与其旗下名表品牌的竞争而采取的做法。这种看法显然低估了时任SWATCH集团董事长、外界尊之为“瑞士钟表之父”的NicolasG.Hayek(尼古拉斯·海耶克)先生的胸怀。
在当时,只要把EAT机芯装进自己设计的表壳,再配个表盘就可以创立一个名表品牌。这种对ETA机芯的过度依赖,实际上大大降低了整个瑞士钟表行业的创造能力。海耶克先生认为这是瑞士钟表业的危机,而减少对外供应EAT机芯正是海耶克先生希望以此促进瑞士钟表创新的举动。
在那随后的几年,不少品牌都纷纷推出自家机芯,“Manufactory”的概念开始火热起来,能独立研发生产机芯成了一种光荣和资本。有些品牌的技术骨干觉得时机已到,于是离开原公司开始自立门户做自己想做的手表。瑞士制表业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品牌乘势火了起来。
对于钟表创新来说,首先意味着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这不是每个企业都玩得起的,如果投入能很快得到市场回报倒也无妨,现实的情况令人沮丧。很多品牌投入大量资金、花费很多时间制作出来的表款在市场上卖的并不好,而卖得更好的总是那些更经典、更实用的表款,这或许是让很多品牌在目前这种市场背景下失去创新动力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有制表师坦诚的告诉我们,要保持定期发布具有创新作品的节奏,他们承受的压力非常巨大。
有技术、有看点的个性表款在某些市场卖的不好,这当中的真正原因,除了售价高昂和推广方面的原因之外,更主要是有些地区的名表消费市场不够成熟,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不高所造成。这些消费者的共同点是,如果仅是让他们观赏该类表款,他们觉得很有意思,但若要让他们掏钱购买,大部分还是下不了决心。而这种审美和观念上改变,还需要很长时间。问题是,我们就该如此停下创新的脚步吗?